关于我们

米乐直播是集自主研发、设计、制造、销...

当前位置:首页 > 关于我们 > 专利证书

新闻动态

公司新闻 行业新闻 技术支持

【48812】关于发布2024版吉林省建造工程定额的布告

时间: 2024-03-08 08:42:04          作者: 米乐直播

  阿坝日报,一份和自治州同龄的报纸。在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,它密切地关注着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一切。它不仅是忠实的记录者,更是自治州建设的参与者、见证者。

  旧报新闻是认知过去的一扇窗口。翻开发黄的旧报纸,往往能找到曾经的记忆。厚重的阿坝日报,正是我们打开阿坝历史的窗口。

  往事如歌。来吧,让我们打开它,让我们在旧报的字里行间聆听自治州成长的铿锵脚步,重温初心,感受砥砺奋进的力量。

  “草原的春天总是迟到的,三月底,龙日草原的野草才悄悄换上浅浅的绿色。天上灰暗的云彩消逝了,原来如水晶嵌成的白河也解冻了,它缓缓地推着浮冰从草原上流过。早在这以前,国营龙日农场开始了春耕。这些日子里,从春耕办公室到田间,从宽阔的公路到泥泞小道,都来往着忙碌的人群。拖拉机在响,劳动歌声在飘荡,沤肥的人们正在烧草皮,一望无边的草原上,乳白色的烟雾在缓缓的升腾……”《春到龙日》(《岷江报》1956年4月18日第三版)

  这段优美的文字如美术家的画笔,给读者描绘出了当年龙日坝无与伦比的美景,同时也留下了历史的印记——农垦的脚步踏上高原,“千里草原变身良田”的美好愿望走出实质性的步伐。虽然今天回头看这实在是走的“弯路”,草原依旧是青青的草原,但是《岷江报》留下的龙日农场这篇春耕“新闻档案”让我好奇,当年父辈怀揣的梦想是怎样的瑰丽动人?在今日的龙日坝草原上,还留有多少当年农场的踪迹,还有多少人记得当年往事呢?

  初夏时节,我驱车前往红原。过了花海景区,沿着平坦的大道沿查针梁子盘旋十来分钟,宽阔的龙日坝便展现在面前。悠悠白云下,无数个白色帐篷散落在道路旁边,撑起上百家旅人喜爱的牧家乐游玩点。左看右看,我看不出这里曾是庄稼地的模样。“知道吗?眼前曾经还是千里良田呢,当年这里大规模开垦农田,种植了青稞,还有洋芋、萝卜。”我这样问游客,他们都瞪大了眼睛,半信半疑。“你听说过吗,父辈们在这里参加农业生产,种过庄稼?”我又问牧家乐的老板娘。她咧嘴一笑,表示没听说、不晓得。

  然而无须怀疑,这片广袤的草原曾有过麦浪滚滚的历史,这是铁定的事实。我翻开《岷江报》,眼前赫然出现这样的大标题:《龙日农场春播二万多亩》(1956年6月6日第一版)。报道说,经过一个多月奋战,就在5月23日,四川省地方国营龙日农场当年春播工作宣告结束,“现在,从龙日坝到安曲坝,从龙日沟的哈拉玛,方圆一百多里地都播下了种子,极目望去,平整的大地上已经有新生的嫩芽在微风中摇动,那一片片绿油油的田野硬是惹人喜爱。”

  半个世纪过去,今天,草原早已恢复了往日的平静,再也找不到《岷江报》记录的农垦印迹了。天蓝,水清,牛肥马壮,龙日坝比以往任何一个时间里都美,这里的我们正常的生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间里都惬意。遵从自然规律,保护生态系统,今天的人们从这样的发展理念中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,收获更多,幸福更多。可是我们仍就怀想当年的奋战景象,为前人大无畏的探路精神震撼。

  在1955—1956年的《岷江报》上,有很多篇报道龙日农场生产的新闻。就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1956年的春天,以农场春耕生产为例,再读一读《岷江报》的这些记述,重温当年开拓者的创业精神吧——因为这种开拓进取的精神将永远都不可能消逝、也永远都不可能过时!

  “龙日农场的春播工作,从四月五日起就紧张地展开了。每天清早,东方刚刚发白,年轻的拖拉机手们驾着拖拉机,牵引着四台二十四行的条播机,在肥沃的草原上来往奔驰,把青稞种子深入黑色泥土。”

  “当场长在拖拉机出车欢送大会上宣布了今年的生产任务后,年轻的拖拉机手们沸腾起来。他们在将近超过去年五倍的任务面前立下誓言:发挥机车最大的效能,赶在时间前面,保证质量。于是,拖拉机就在草原上激动地轰鸣了。”

  “初春的草原,泥土只解冻七、八公分深,拖拉机只开一档也拉不动犁。冰冻给作业带来困难,也给人类带来忧虑。但是困难、焦虑都是暂时的,几天之后他们就扫除了这个障碍,拖拉机手们把土壤直耙一次,使土地先裂开,接受阳光的曝晒,这样就加快了解冻速度,使机耕达到了标准深度。紧接着六号机车又创造了圆盘耙后面带木捞子的办法,使耙地捞地工作一次完成,并且保证了质量。在出车的第一周,平均每台机车就超过了原定额的百分之四十三。”

  “可爱的春天给龙日坝带来了愉快和紧张,不管在哪里都能听到热闹的声音,草原上像奏了一支迎春曲。”

  “机耕土地快速增进,给农场各部门带来了紧张和繁忙。在刷经寺到安曲坝这将近两百华里公路上,奔跑着二十多辆运送肥料、工具的汽车。汽车驾驶员们为了提前完成一千万斤肥料的运送任务,他们把原定每日一百五十公里的运送距离,增加到三百六十公里,并且日夜不停的行驶。”

  草原上的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无穷,雨雪严重威胁着播种工作,但是拖拉机手们决不向困难低头,他们仍然勇敢地驾着拖拉机,冒着冷风、雨雪,进行播种。“从四月五日到四月十四日,第一耕作区第一拖拉机小队已经播种了一千七百三十四亩多青稞,每小时播种三十二亩四分,打破了原定每小时播种二十八亩的计划。现在,播种下的青稞已长出了青青的嫩苗。”

  冬季漫长夏季短促,这是高原的气候特征。很快,龙日草原短暂的春天转瞬即逝,农场的春播战斗还没结束。”第一拖拉机小队全体拖拉机手们,现在仍然马不停蹄地进行播种工作,他们提出保证,要在本月提前完成播种任务,作为迎接“五一”劳动节的献礼。

  这就是将近七十年前的龙日坝光景。因为《岷江报》的忠实记录,我们才有幸触摸这段草原变农场的神奇画卷。春夏过后是金色的秋天,龙日农场变身另一幅盛景,你能够继续在《岷江报》里细致展读。捧读这些文字,你不得不感叹文字的力量,新闻的魅力。

返回顶部